飞龙粉蝶

Talbotia naganum   Moore
   

  8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翅展50-70mm。雌雄异型。雄蝶前翅正面白色,前缘基部2/3密布黑褐色的细鳞片;顶端部黑色,并在外缘延伸到cu2室;在m3及cu2室亚缘处各有1个较大的黑色圆斑,其中m3室的斑有时与外缘的黑带相连;中室末端有1个小黑斑。前翅反面顶端部的黑斑消失,仅有3个黑斑存在。后翅正面白色,反面淡黄色,均无斑纹。雌蝶比雄蝶略小,前翅正面顶端部斑纹似雄蝶,但中室后半部黑色纵带与中室端部的小黑斑及m3室的黑斑相连,直达外缘;臀区有1条黑色纵带与cu2室的黑斑相连;反面仅见中室至m3室和臀区的2条黑带。后翅正面外缘各室均有三角形黑斑,近前缘的1个最长;反面淡黄色,斑纹消失。
雄性外生殖器:背兜较长;基腹弧很窄;爪形突狭长,末端尖而不形成小钩;抱器瓣阔,端部逐渐变窄,末端尖角状突出;囊形突粗长;阳茎端基环长,球拍状,其末端有1缺刻;阳茎细长,亚基部有1大突起。
雌性外生殖器:后表皮突细长,前表皮突短小;后阴片指状,前阴片比后阴片宽,两者边缘和端部都密布长鬃毛;囊导管细长,约与囊体长度相当;囊体大,略呈卵形;囊突较宽大,椭圆形横置,仅比囊体宽度稍窄,表面密布小齿突。
卵 炮弹型,直径约0.45mm, 高约0.8mm。淡黄色,表面有纵脊纹。
幼虫 初孵化的幼虫乳白色,半透明,体表有液滴状刺毛。老熟幼虫青绿色,有黄色的侧线和背中线,气门白色。
蛹 体淡绿色,每体节左右侧各有1个黑点。头顶中央有1枚圆锥状突起;中胸背中央呈棱状突起;第3腹节有向两侧伸出的棘状突起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:在台湾一年发生4代,以蛹越冬。成虫喜好在林荫下活动,雄蝶有群集湿地吸水的习性。卵单产在寄主植物叶片或新芽上。幼虫共5龄。初孵幼虫只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及其内侧的叶肉,直到4龄均栖息在叶背面,但末龄幼虫则常栖息在叶表面。蛹为带蛹,常在寄主植物的树干或附近的其他场所化蛹。
寄主植物:苦木科Simaroubaceae的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。在台湾只取食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(钟萼木科)的伯乐树(钟萼木)Bretschneidara sinensis。

生境信息

生物学:在台湾一年发生4代,以蛹越冬。成虫喜好在林荫下活动,雄蝶有群集湿地吸水的习性。卵单产在寄主植物叶片或新芽上。幼虫共5龄。初孵幼虫只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及其内侧的叶肉,直到4龄均栖息在叶背面,但末龄幼虫则常栖息在叶表面。蛹为带蛹,常在寄主植物的树干或附近的其他场所化蛹。
寄主植物:苦木科Simaroubaceae的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。在台湾只取食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(钟萼木科)的伯乐树(钟萼木)Bretschneidara sinensis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台湾